哲匠——當我想用一個詞或一個文字符號來指代我們時代真正的文人,以此來標注他們謙遜素雅卻又矢志不移的生命品質(zhì)的時候,在我腦中反復回蕩的就是這兩個字。
哲與匠,代表了人類最重要的兩種生命品質(zhì)。哲代表思想,思想者務要致廣大;匠代表勞作,勞作者務要盡精微。
在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中,相當程度上忽略了技藝勞作是作為理想人格完善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忽視造成了知識世界中缺乏技藝的刻度,致使精神與身軀的對立,也造成了現(xiàn)實社會中哲與匠的分離。
而在孔子的經(jīng)典思想中,似乎并不存在這種忽略!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贩Q:「孔子學鼓琴于師襄子」,并詳細記載了他歷經(jīng)「曲」、「數(shù)」等技術問題,切入「志」的樂章的精神,最后探進「人」這一精神的人格主體。
這是由技術來深入于技術后面的精神、進而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這一人格的把握,即是孔子自己的人格向音樂中的沉浸與融合。這不僅可以看作一個偉大藝者的學習過程,而且可以看作東方哲人對藝行本質(zhì)的崇敬與頌揚。
因此,在東方人的世界中,匠者的勞作運其心、勞其神,表達其意念,贊天地,育眾生。哲匠正是用自己的勞作來體現(xiàn)人格的力量、進而化人的這樣的一類作匠。尤在我們美院這樣的大學中,哲匠最是令眾人崇敬的智者。
既然是以勞作來體現(xiàn)人格、來化人,那么這種勞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必要有迷人之處。雖然生活時有動蕩,他們在日常中也如凡人般奔忙,但他們的內(nèi)心始終葆有追求,注重個人的品質(zhì)與修養(yǎng),并通過心手的表意來在勞作上生發(fā)出諸多趣味和靈氣,就像我們看到的宋瓷精品,那些圓盞雖有微微變形,卻從中看到手的隨性與心的自由,那才是那個時代的精神的真實體現(xiàn),才是歷史上幾經(jīng)淪失、卻至今感動著我們的宋意寫照。
所以,所謂哲匠,首先是葆有適度的隨性與低調(diào)的追求者。
在教育的發(fā)展史上,最引人注意的現(xiàn)象是,一些學校在某個時期充滿天才創(chuàng)造的活力。這種活力如何存持而成不斷再生的力量,卻不為因循墨守而囿,是今天變革時代所有名校面臨的共同問題。
如何把握好學術脈絡的內(nèi)涵堅守和廣納博采的多方擴展之間、技藝的培養(yǎng)和技道相生的糾結之間、通行的專業(yè)標準與本校特有的學術深度之間、那種匠的精微與哲的廣大之間紛繁糾葛的關系,是要靠一個個身體力行者來背負和發(fā)揚這種不斷突破、不斷創(chuàng)生的活力,是要靠一個個青年習藝之途上活生生的師者來作出樣榜、以身引領的。
他們或者循循善誘,激勵青年的成長,或者以身作則,永遠葆有創(chuàng)造者的涵養(yǎng)與活力。這種哲匠往往是那種用靜默的藝行和堅守來召喚某類藝術品質(zhì)、點亮某類精神方向的守夜者。他們是大學校園里最勤奮的那盞燈。
在英國著名教育家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中有這樣一段犀銳的話語:「在古代的學園中,哲學家們渴望傳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學里,我們卑微的目的卻是教授各種科目。從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現(xiàn)代人獲得各種科目的書本知識,這標志著在漫長的時間里教育的失敗!
我并不堅持贊成這樣的批評觀點,但我明確地感受到作為一所特色型、研究型的人文學校,我們的美院始終絪緼著一種技藝品味的深層關懷,一種懷素抱樸的品性情懷。正是這種獨特的品性情懷,讓藝術的傳授能夠超越知識科目與風格類型的途徑,不斷地答疑解惑,不斷地去蔽求真,把授課定義為授業(yè),自覺地拔高到人文跬積的高度來看待藝術的訓練,拔高到人格塑造的高度來看待藝術的教習。
因此,在眾多的歷史時期,美院都能爆發(fā)出獨具生機的創(chuàng)生力量,都能漾溢著自覺承擔的使命理想。
此次美院哲匠獎評審之時,范景中先生即席講述了他研究美術史的理想和擔當。他說: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的學術水平是由美術史代表的。美術史為什么能代表學術水平,其原因根本上有兩條:第一條,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一國的歷史,是由典籍和圖像代表的,圖像一亡,文明即黯然失色一半。美術史是跨學科最多的學術領域,它的每一條根都伸向了文明的深處。
第二條,王國維贊揚宋代學者的研究,說他們代表了中國學術的高峰,因為宋代的學者既帶有研究的眼光,也帶有觀賞的眼光,這兩種眼光的融合乃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最高精神。而美術史比任何學科都接近這種境界,這種精神。
鑒于以上兩條,我才一直宣揚,美術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學術研究水平的指示器!
這樣一番語言披肝瀝膽、擲地有聲。他說的是學術,披露的是學者的良知與胸襟。正是這種博大的使命理想,建構了一所名校的品質(zhì)與情懷。哲匠正是這種使命理想的播種者。
就日常而言,哲匠是適度的隨性與低調(diào)的追求者;就授業(yè)而言,哲匠是點亮某類精神方向的守夜者;就責任而言,哲匠是名校使命的播種者。追求者,勤奮不怠;守夜者,孜孜不倦;播種者,矢志不渝。
我想,作為名校,我們提倡像工匠一樣勞作、像哲人一樣思考,正是要讓我們學校日常的風行中浸潤這種哲與匠相糅相疊的氣息,正是要讓我們的校園里不斷地閃耀哲匠的身形。我們可以在山北看到某位名師的工作室,又可以在山南傾聽另一位哲匠的講座;我們可能剛在一道道上山的廊橋上與某位名師擦肩而過,又在某個山門眺望千古哲匠的山水。
所以我要說,哲匠不僅是個人榮譽,哲匠更是上述所言的哲與匠相融合的精神代表,是顯現(xiàn)美院之美的人。
在我們身后,是一幅為哲匠獎題寫的對聯(lián)。
上聯(lián)是:行健必敬,居敬必通,會通必遠,履遠必哲匠。
四個「必」,貫聯(lián)著中國美術學院的校訓。這里的「必」是「指向」的意思,層層疊進,指向哲匠的高境。
下聯(lián)是:使命蘊藝,創(chuàng)藝蘊品,詩品蘊心,文心蘊望境。
四個「蘊」,將中國美術學院的使命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詩性精神與望境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絪緼淳化的整體。
再過三個月,就是美院89周年校慶。在這樣一個欣喜而莊重的時刻,讓我們共同祝愿美院事業(yè)山高水長,繁榮昌盛;美院哲匠代代傳承,共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