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三峽大學,求索溪畔楊柳依依、桃花綻放,引來數(shù)萬市民踏春賞花。然而就讀的2014級研究生康善喜卻一直忙著準備自己的碩士畢業(yè)論文開題,直到這兩天才擠出時間約了同學在桃花樹下拍拍春天的感覺。雖是踏春拍照,她卻仍然隨身帶著兩本要看的書,自然中透著一股知性的優(yōu)雅,若不是她那一身韓國民族服飾,不明情況的人還以為她是學校的老師。
康善喜來自韓國,但與該校的研究生同學們最大不同卻不是她的國籍,而是她已近48歲的年齡——她是在相夫教子25年后再拾自己的“漢語夢”,不遠萬里來到三峽大學留學并攻讀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碩士學位。
25年隔斷不了漢語夢
康善喜1968年出生于韓國前總統(tǒng)樸正熙的家鄉(xiāng)慶尚北道龜尾市,她的父親雖然只念過初中,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迷,很是喜歡寫漢字?瞪葡矎男∈艿礁赣H的感染和熏陶,漸漸地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濃烈的興趣,早早就在心中種下了一個漢語夢。
她在初中、高中時認真學習寫漢字,并于1985年進入韓國大邱慶北大學中文系學習,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如《詩經(jīng)》《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唐詩宋詞等等。本以為就此走進自己“漢語夢”的康善喜,卻在大學畢業(yè)后不得不屈從于社會和現(xiàn)實。在與大學時的戀人結婚后,他們有了兩個孩子,她不得不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而自己繼續(xù)學習漢語、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夢想就此被擱置。
即便是這樣,康善喜還是利用空閑時間去韓國教漢語的私人書堂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古文觀止》等等。這些經(jīng)典,康善喜都視為珍寶,從中感到受益良多。
當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先后讀了大學,丈夫也忙于自己的工作,康善喜似乎一下子就“閑”了下來。相夫教子25年后,康善喜對人生的理解更深刻:“人一輩子很短,很快過去,年輕時追求自己作為女人的幸福,到了現(xiàn)在這個年紀追求人存在的幸福是什么。我改變自己的角色,從一個‘女人’的角色變成一個‘人’的角色,追求自己作為‘人’真正的價值!彼X得自己應該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更想要來中國留學。
與丈夫和孩子們說了自己的想法后,他們也非常支持,這更堅定了康善喜來中國繼續(xù)深造的想法。經(jīng)與三峽大學有合作關系的韓國威德大學中文系成潤淑教授推薦,康善喜于2014年9月來到三峽大學,開始了自己的留學逐夢生活。
“康媽”其實是位“奮斗姐”
初來中國留學,康善喜的生活、學習遇到了不少困難。地處中國南方的宜昌的氣候條件和韓國差異很大,沒有室內(nèi)地面供暖,空氣潮濕,衣服、被褥總是潮乎乎的,康善喜對這里的生活并不是很適應。
生活的困難康善喜并不畏懼,但突然轉換而來的漢語環(huán)境卻是一個大挑戰(zhàn)。盡管自己曾學習中文,但完全處于現(xiàn)實的漢語國度,康善喜存在很大的聽力障礙,和他人的交流也是在一個很緩慢的狀態(tài)下進行。
在學習方面,圖書館的書籍和韓國的放置順序不一樣,想在圖書館下載資料也不熟悉;寫課程論文要閱讀大量書籍,而她要一個月才能看完、理解一本中文書;更大的挑戰(zhàn)是她的研究方向要求還要閱讀大量的文言文古籍,這即便是對于一個中國中文系的學生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諸多的不適應、學業(yè)的挑戰(zhàn)和對家人的思念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剛來不久時,因為語言不通連傾訴的朋友都沒有,無助和孤寂時常襲來……然而這些都沒有阻擋住康善喜求學的步伐。
冬天濕冷,她便在房間各處都放了除濕劑,一有機會就曬被子,甚至還買了很多的羽絨服;不會使用圖書館資源就找中國同學和圖書館管理員幫忙,慢慢地查找、借閱書籍和下載資料都不是難事。漸漸熟悉圖書館環(huán)境后,康善喜覺得在圖書館學習很舒服、很方便,于是她成了圖書館里的“泡館”常客,甚至與圖書館里的好幾位老師成為了好朋友。這不僅讓她孤寂的情緒一掃而光,還有了漢語的練兵場。
“第一次見到康善喜,就覺得有點特別,不太像中國人,每次在四樓看見她,都微笑點頭,很有禮貌。”這是康善喜帶給圖書館陳麗麗老師的第一印象。隨著交往增多、了解深入,她發(fā)現(xiàn)康善喜“不認生,很快能和人打成一片”“ 性格特別好”“謙遜”“中文歌唱得特別好”,這讓她更覺得喜歡!翱瞪葡策@么大年紀了還在讀書,學習執(zhí)著,很有熱情,我確實很佩服她!”
于是,康善喜的生活有了新規(guī)律:她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去操場晨練半個小時,回來洗漱、吃飯,然后便是去圖書館學習。
勤奮、謙遜而又執(zhí)著的康善喜同樣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歡。她的導師羅凌博士也對她的學業(yè)充滿信心:“康善喜學習態(tài)度非常認真,很多時間用來讀書,在現(xiàn)代漢語和聽寫上沒有問題,但《摩訶止觀》是文言文,很多篇章標點不太清晰,在這方面閱讀可能會有障礙,但她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在信仰上和專業(yè)研究上的追求將有助于她排除這些障礙,做出優(yōu)秀的論文來!”
因為她的年齡幾乎和同級的研究生同學的媽媽們的年紀相仿,加上她待人親切溫和,在職研究生同學們都親熱地喊她“康媽”。而“康媽”的勤奮執(zhí)著也感染了很多中國學生!霸谄匠5纳钪校祴尨苏嬲\熱情,善于稱贊別人,她總能發(fā)現(xiàn)你的優(yōu)點,有時甚至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優(yōu)點?祴屢彩且粋非常認真、細心的學生,上課時認真做筆記,課余時間幾乎每天都在圖書館學習,是我們心中的‘奮斗姐’,更是我們努力的榜樣!”文學與傳媒學院2014級研究生李偉偉如此評價說。
歸國愿做中韓文化傳遞者
不覺間,康善喜來到三峽大學已有一年半的時間。回首留學歲月,她說自己收獲很多!霸陧n國的時候不敢說漢語,和中國朋友也是用韓語交流,來中國以后,學院里沒有會說韓語在職研究生的老師、朋友,所以不得不說漢語。經(jīng)常說漢語,打破了自己說漢語的那種壓力和障礙,也去除了自己性格中比較消極的部分,這就是個大的收獲!”“來中國后,學習是一種幸福;認識很多朋友,和他們一起交流,交流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自己國家的飲食、服飾、文化等,也是一種收獲!
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康善喜愈發(fā)喜歡上了中國文化,更發(fā)現(xiàn)想學的東西太多太多。
她特別喜歡吃中國菜,到圖書館“張姐”(張小英老師)家學包餃子,還跟著“張姐”接觸并喜歡上了中國京劇;她喜歡中國的服飾,陳麗麗老師送給她一件旗袍,她愛不釋手,還特地穿了這身旗袍去臺灣旅游;而史立慧老師的一句宜昌話“倒拐子”更勾起了她學習宜昌方言的興趣,想成為韓國浦項市會說宜昌話的第一個人……
她說,如今中韓文化經(jīng)貿(mào)及各方面交流頻繁,自己學成歸國后愿做中韓文化的傳遞者,為中韓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微薄貢獻。將來要是家鄉(xiāng)浦項市和宜昌市有文化交流,自己很樂意當志愿者。
來中國讀書后,康善喜也和在讀大學的兒子、女兒更親近了。孩子們很想念康善喜,他們時常用微信聊天,交流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樂事,她和孩子們的話題增加了,也感覺自己又變年輕了。受她的影響,在大學讀英文系的兒子也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要學習漢語。
康善喜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畢業(yè)論文完成后,帶著家人游宜昌!耙瞬泻苊利惖娜龒{風光,很多中國的詩人在這里留下了美麗的詩篇,我要帶自己的家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