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和方言到底給我們帶來什么呢?這次西藏民族大學講座由復旦大學古籍所博士生導師劉曉南教授帶來的生動講座。作了題為《風俗與方言——以“閩蜀同風”為例》的學術報告。
劉曉南教授的講座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一是風俗、政事、距離。通過大量材料的梳理展示了“閩蜀同風”一詞的起源和“閩蜀同風”流傳的類型;
二是“閩蜀同風”僅流行于宋代,隨著宋代閔地考取進士人數(shù)的增多,加強了閩地與其它地區(qū)的溝通,閩地風俗漸漸為世人所知,而元代攻下蜀地及對蜀人的屠殺以及明末張獻忠屠蜀導致宋以后蜀風幾亡,
三是解釋“閩蜀同風”。從前人對“閩蜀同風”的解釋出發(fā),結合閩、蜀兩地獨特的地方習俗以及對“風俗”一詞的解釋,提出音聲也是“閩蜀同風”的一個表現(xiàn);
四是風俗與音聲。分別以蘇軾、朱熹為例證明蜀人熟悉閩語和閩人熟悉蜀語,結合自己在宋代閩、蜀語音有十多處相同特點的研究,得出“閩蜀同風”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由于語音相同。西藏民族大學高明教授主持在職研究生講座,并做了總結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