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主辦了文化心理學系列講座,杜艾文教授,呂坤維教授,韓布新教授受邀進行的文化心理學系列講座。中國人民大學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MPA)、會計碩士(MPAcc)、EMBA、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農業(yè)推廣碩士、工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tǒng)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資產評估碩士、藝術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專業(yè)碩士授權點。
講座由李潔老師主持,在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胡平教授的開場致辭后,文化心理學講座正式開始。
講座伊始,杜艾文教授與韓布新教授對于其在文化與宗教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與成果進行了大致的介紹,并描繪了宗教文化心理學在中國發(fā)展的大致線路。
首先是富勒心理學院杜艾文教授,從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視角闡述了宗教信仰與靈性交流。其從依戀關系,歷史背景,文化資源角度討論了不同宗教在不同文化中交流,適應與變遷過程。譬如在個人文化主義的宗教中,社區(qū)性的儀式并不被強調,而在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集體性的儀式則被置于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個人主義文化環(huán)境中,基督教信息往往在把個人看成是歸屬于文化或社區(qū)的社會中吸引力較弱。在宗教偏向方面,佛教徒更看重低喚起的積極狀態(tài),比如平靜,而基督教徒則偏好于高喚起的積極狀態(tài),譬如激動與亢奮。
呂坤維教授認為以往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文化劃分過于宏觀,無法對于情緒感受與情感表達進行精細的研究,因此提出了以四個階段與相對應的心理過程進行情緒的分析。呂坤維教授從自我-他人取向,現(xiàn)實-虛擬空間,分析了不同個人與社會文化下,個體對于情緒的反應與表達差異。
韓布新教授從心理健康指標的角度出發(fā),介紹了中外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指出了心理健康發(fā)展一般性的趨勢。通過對畢生動機發(fā)展理論,強調了次級控制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