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邀請英國著名社會人類學家、牛津大學萬靈學院院士大衛(wèi).帕金教授(David Parkin)作題名為“‘物’中之‘靈’”(The ‘Spiritual’ as part of the ‘Material’)的學術演講。社會發(fā)展學院現為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和人類學四個博士點,以及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點,并建有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博士后研究人員,以及海外來華留學碩士生和博士生。講座的主要內容是:
當今世界,世界資本主義影響下的物質消費主義與全球宗教復興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學界的關注點,無論在怎樣的民族與文化背景下,這種“物”與“靈”的關系的爭論始終沒有定論。帕金教授從晚期時代性中占據主導的城市世代開始講起,將物質主義和精神性的不同排列組合歸納為以下五類:凡勃倫(Veblen)模式、韋伯(Weber)的模式、苦行的模式、次選模式和萬物有靈的模式。凡勃倫模式是指宗教奉獻,物質表現和有閑階級的保障。炫耀性消費是明顯有閑階級強化自身地位,保持他們與更低階層的野心勃勃者之間的社會距離的方式。有閑階級通過宗教儀式、奉獻、虔誠、奢華表現、捐贈和大型崇拜建筑等,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地位,從事生產的更低階層因為缺乏時間、金錢和精力無法與之匹敵。韋伯的模式即物質的節(jié)儉、資本主義的成功和宗教救贖的承諾。
韋伯認為懶散是一種原罪,也是浪費上帝對生命的饋贈,而通過辛苦的工作、積蓄和節(jié)儉的生活,人們可以在死后得到救贖。對物質主義的禁欲式否定,最終為商業(yè)上的物質成功創(chuàng)造了條件?梢钥闯龇膊獋惡晚f伯對于物質性和精神主義之間的關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在凡勃倫看來,宗教上的炫耀性花費、物質奢華性維系甚至加劇了階層分化;而韋伯認為,棄絕了物質表現和花費的宗教懲罰般的禁欲,是小資產階級崛起和脫穎而出的重要條件。苦行的模式是第三種模式,它是指物質棄絕作為通往精神的道路,在業(yè)報輪回中,靈或靈魂必須將自身從肉體和肉體性的、物質性的欲望中解脫出來,人類的代表尋求達到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由此棄絕所有物質的財富和制約。
帕金教授比較了印度教和佛教與新教對于物質主義和精神性的關系的不同理解,并認為可以從人們對精神的詞語和處理精神的做法中,看到精神與物質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融為一體的。次選模式是指宗教作為被壓迫者的物質和精神表達。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通過損毀自己的物質商品從而得到精神增值,最顯著的例子是船貨崇拜中將毀掉物質財富作為獲取殖民壓迫者的物質商品的方式;另一方面是指通過拒絕他人的物質商品從而得到救贖,比如Comaroff所研究的南非基督教猶太復國主義教會拒絕白人的商品、醫(yī)藥和服飾,強調自己的商品和醫(yī)藥,從而增強精神性。萬物有靈的模式是指精神性和財物之靈,非人的神靈和人在提供宇宙論解釋、身體治療和器物(如薩滿教)中共同作為中介,他們具有混合的本質。帕金教授認為,在萬物有靈觀中,可以看到我們所謂的人類世界和神靈世界是如何作用的,并結合成為一個持久的實體,而在業(yè)報輪回中,人的任務是逃離肉體和輪回的束縛,達到一種獨立的非物質性的狀態(tài)。萬物有靈的模式也是帕金教授自身更為傾向的一種物質主義與精神性的結合方式。
帕金教授最后對演講的內容作出了總結,認為上述有關物質主義和精神性的關系的不同排列組合,是一系列可能性。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將它們看作是關于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觀點,是對利奇橡膠變形(rubber sheet of transformational possibilities)的可能性的回響。通過上述五種變形的可能性,物質主義和精神性有時融為一體,有時又區(qū)分開來,但它們從未完全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