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伯偉作了一場題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拓展”的在職研究生講座,張伯偉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士、文學碩士、文學博士。歷任南京大學中文系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研究員,韓國國際交流財團特邀研究員。現(xiàn)任韓國東方詩話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東方詩學的研究。
南京大學是教育部與江蘇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首批“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計劃”實施高校,也是九校聯(lián)盟、世界大學聯(lián)盟、環(huán)太平洋大學聯(lián)盟、21世紀學術聯(lián)盟的重要成員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xié)會高校。
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的報告著眼于近百年中國學術之發(fā)展,以東亞文化為框架,結(jié)合域外漢籍之整理與應用闡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拓展。其由參加2012年6月臺北“第四界國際漢學會議”談及“漢學研究的動向”問題,指出 20世紀的中國研究,是以西方的、歐洲的、美國的觀念為中心,為了擺脫困境,掀開歷史的新篇章,21世紀的中國研究應該返回東方、返回亞洲、返回中國。其特別提出“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之說,即以漢籍文獻整體為基礎,以漢文化圈為視野,以綜合與比較為手段,尋求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和結(jié)構(gòu)。研究中要以更為弘通的眼光、更為寬廣的胸懷、更為謙遜的態(tài)度來對待各類漢文獻,以中國和周邊國家及地區(qū)的文化為參照,在更深入地理解漢文化的同時,提供一幅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的圖景。之后,張教授從文學典籍的流傳、文學人士的交往、文學讀本的演變、文學觀念的滲透、文學典范的確立等五個方面深入闡述域外漢籍在推動中國文學研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最后指出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要使文獻與理論保持一定張力,以避免文學本體缺失與理論缺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