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學習人員申請相關證書社會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tǒng)一考試試卷真題及答案
一、名詞解釋題(每小題3分,共36分)
1.先賦角色 2.社會解組3.社會唯名論 4.相關測量法5.統(tǒng)計規(guī)律 6.概率抽樣
7.自變量 8.核心家庭9.專家治國論 10.不平等指數(shù)11.社會態(tài)度 12.繼嗣群
二、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40分)
1.什么是群體凝聚力?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2.簡述戈夫曼“戲劇論”的內容。
3.簡述無結構訪問的主要類型。
4.簡述組織結構的功能。
5.簡述波拉尼的三種交換模式。
三、論述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1.試述社會流動的涵義與類型,并說明合理的社會流動對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意義。
2.試述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中關于基本交換過程的主要觀點。
在職學習人員申請相關證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tǒng)一考試社會學試卷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36分)
1.先賦角色:指建立在血緣、遺傳等(1分)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礎上的(1分)社會角色(1分)。
2.社會解組:指社會規(guī)范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減弱,社會凝聚力降低(1分)從而使原有的社會秩序無法維持下去(1分),社會處于混亂的原子化狀態(tài)(1分)。
3.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相對立的社會觀。堅持個人存在的真實性(1分),而社會不具有真實性、實在性(1分)。主張社會學習究應從了解個人動機、目的、意識及行動入手(1分)。
4.相關測量法:是以一個統(tǒng)計值描述變量間聯(lián)系的強度關系的方法(1分),這種強度關系通常稱為相關系數(shù)(1分),有些相關測量法具有消減誤差比例的意義(1分)。
5.統(tǒng)計規(guī)律: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的總體的行為傾向,即總體的規(guī)律(1分),社會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性主要表現(xiàn)為統(tǒng)計規(guī)律(1分),它可說明社會總體而不是個人的狀況(1分)。
6.概率抽樣:依據(jù)概率論的隨機抽樣原則(1分),充分考慮等概率入選的原則(1分),以保證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1分)。
7.自變量:統(tǒng)計學上不受其他變化影響的變量稱為自變量(1分),如自變量A的變化引起變量B的變化(1分),但B的變化不會影響A的變化(1分)。
8.核心家庭:通常是由一對具有婚姻關系的男女及其子女所組成的共同居。1分)、具有性、經(jīng)濟協(xié)作、生育、教育四大功能的群體(2分)。
9.專家治國論:專家治國論亦稱技術統(tǒng)治論,這是一種強調專業(yè)技術人員應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2分),以及主張應該由專家來任最重要職位的理論(1分)。
10.不平等指數(shù):用最高收入者占總人口的比例(1分)加上(1分)最低收入者占總人口的比例,即用兩者的百分比之和的辦法來表示社會的不平等程度(1分)。
11.社會態(tài)度:是人們對社會事物或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看法(2分)和具有內在結構的心理準備狀況(1分)。
12.繼嗣群:是一群根據(jù)某種繼嗣規(guī)則限定的(1分)、具有共同祖先的血親(2分)。
二、社會學在職課程培訓班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40分)
1.什么是群體凝聚力?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吸引其成員(1分),把成員聚集于群體中(1分)并整合為一體的力量(1分)。
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包括:個人和群體的互動(1分);個人和群體間的利益關系(1分);成員在群體中的關系結構(1分);群體成員與其領導的關系(1分);群體與其環(huán)境的關系(1分)。
2.簡述戈夫曼“戲劇論”的內容。
答:戈夫曼把社會當作一個舞臺,人們在這里登臺表演(2分)。
演出既包括行動者自我展示、情感表達、信息發(fā)送,也包括周圍的人(觀眾)對這些動作、符號的理解。表演按常規(guī)進行,通過表演,預先設計的模式(劇本)逐漸呈現(xiàn)出來(2分)。
在表演中,人們關心并控制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用自己的言語、姿勢、表情使他人形成自己期望的印象,用自己的表演影響別人的“情境定義”,即“印象管理”(2分)。
演出有道具、布景、裝扮,表演區(qū)域分為前臺、后臺。成功的演出需要劇組人員及觀眾的合作。演出結果是某個“定義”被人們一致接受(2分)。
3.簡述無結構訪問的主要類型。
答:是一種無控制或半控制的自由訪問(2分)。
主要類型:
(1)重點訪問(2分);(2)深度訪問(2分);(3)非引導訪問(客觀陳述法),以及座談會等類型(2分)。
4.簡述組織結構的功能。
答:組織結構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組織結構的設置是按效率原則進行的,它有利于組織資源的綜合利用(3分);滿足工作的需要(1分);溝通的順利進行(2分);組織結構保持了組織的統(tǒng)一性(2分)。
5.簡述波拉尼的三種交換模式。
答:波拉尼提出了人類社會中互惠、再分配和市場三種不同的交換模式(2分),互惠的交換不經(jīng)過市場,也不是一種行政式供給的分配(2分);再分配交換表現(xiàn)為產(chǎn)品先自下而上地轉移到行政部門,再自上而下的由行政部門分配給消費者(2分);市場交換是根據(jù)供需關系所確定的市場價格來進行(2分)。
三、論述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1.試述社會流動的涵義與類型,并說明合理的社會流動對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意義。
答:社會流動指人們在社會關系空間中(1分)從一個地位向另一個地位的(1分)轉移變動(1分)。
社會流動的類型有:水平流動與垂直流動(1分);一生流動和代際流動(1分);自由流動與結構性流動(1分)。
合理的社會流動對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影響:開放、動態(tài)的分層結構,有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2分);拓寬社會各層次接觸,有助于各階層相互聯(lián)系,加強社會整合(2分);有效地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從而實現(xiàn)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2分)。
2.試述布勞社會交換理論中關于基本交換過程的主要觀點。
答:基本交換過程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
(1)吸引與競爭(4分)。
(2)分化(4分)。說明報酬的四種一般形式:金錢、贊同、尊敬和依從。權力的產(chǎn)生。
(3)整合與沖突(4分)。權威的生成和瓦解決定著群體內部關系的整合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