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周年校慶在北京大學在職研究生發(fā)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北大在職研究生將以“成就·反思·未來”為主線,講述北大故事、傳遞北大精神價值、反映北大改革發(fā)展成果。
如今,校慶大幕已啟。為進一步營造濃郁的校慶文化氛圍,北大新聞網編輯部特推出《120個關鍵詞解讀北大》專欄,專欄將從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人才隊伍、精神傳統(tǒng)、黨建思政、對外交流、服務社會、后勤服務、北大醫(yī)學、校園生活等十個方面,選取頗具典型性、代表性的120個關鍵詞,以此為線索,為讀者提供一個快捷了解北大歷史傳統(tǒng)、文化氣象、精神魅力,尤其是百年校慶以來北大發(fā)展變化的窗口。
北大有它永恒的魅力。這魅力來自歷史、更來自歷史的漫長行進中形成的北大精神。
——謝冕《一百年的青春》
幾年以前,北大在職研究生的有關單位曾舉行過多次座談會,討論什么是北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個問題。同對世界上其他事情一樣,對這個問題也有種種不同的意見。
——季羨林《巍巍上癢 百年星辰》
北大的傳統(tǒng)究竟是什么?這是北大人一直在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有人說是兼容并包,有人說是綜合創(chuàng)新,有人說是科學民主,觀點分歧,莫衷一是。
——黃枬森《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85、愛國 進步 民主 科學
86、勤奮 嚴謹 求實 創(chuàng)新
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長久的歷史積淀使北京大學形成了“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學風。說勤奮,戰(zhàn)爭年代的北大學子在炮火和硝煙中筆耕不輟,和平年代的圖書館、實驗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論嚴謹,文史學科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理工學科精益求精、錙銖必較;講求實,費孝通深入江村開展社會調查,馬寅初校長“單槍匹馬”堅持“新人口論”的風采猶存;談創(chuàng)新,北大一直在持續(xù)改革中前進,引領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培養(yǎng)著“引領未來的人”。
87、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延攬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批杰出人才在北京大學就職或任教。蔡元培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
88、繁榮學術 追求真理
北大成立25周年時,身為北大教員的李大釗感言:“只有學術上的發(fā)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 新中國成立后,北大師生在“兩彈一星”研制、百萬次電子計算機問世、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工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勛;改革開放以來,北大人貢獻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股份制與產權制度改革等重大科技和思想理論成果,繼續(xù)發(fā)揮著引領時代進步的作用。北京大學也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北大必須把繁榮學術、追求真理作為根本追求!
89、《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缎虑嗄辍冯s志的創(chuàng)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1917年初,《新青年》編輯部遷至北京。北大迅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北大師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自此,北京大學傳承新文化運動的薪火,在大學精神的塑造和大學文化的建設中發(fā)揮著示范引領的重要作用。
90、“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
魯迅在《我觀北大》中說:“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長期以來,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辦學方向和價值導向的基礎上,北京大學始終引領社會之風氣,挺立時代之潮頭,投身社會發(fā)展的洪流中,與時俱進、銳意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但開風氣不為師”。
91、犧牲主義
1927年12月20日,北大在杭州舉行建校29周年紀念會,馬寅初作《北大之精神》的講演:“回憶母校自蔡先生執(zhí)掌校務以來,力圖改革,五四運動,打倒賣國賊,作人民思想之先導。此種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國家可滅亡,而此精神當永久不死。既然有精神,必有主義,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睆纳碁┘t樓到未名湖畔,從西南聯(lián)大時期到改革開放新時代,北京大學師生校友“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的家國情懷生生不息。
92、紅樓
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是1916年至1952年期間,北京大學在職研究生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整座建筑通體用紅磚砌筑,紅瓦鋪頂,故名“紅樓”。它不僅是老北京大學的舊址,還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發(fā)祥地,更是中國最早的活動基地(內容詳見黨建思政篇關鍵詞37,39)。開國領袖毛澤東曾在這里工作,魯迅、胡適、錢玄同、沈尹默、劉半農等曾在紅樓執(zhí)教,這里也曾走出沈雁冰、朱自清、俞平伯、馮友蘭、張中行、任繼愈、季羨林等知名學者。這些歷史和人文淵源,賦予了紅樓更多的含義。歷經時代變遷,紅樓始終令人矚目。在北大人心中,紅樓不僅僅是一棟建筑,更是歷史的和精神的存在。
93、剛毅堅卓
“剛毅堅卓”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訓。1937年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6年夏宣告結束。前后歷時九年,大師云集,人才輩出。聯(lián)大紀念碑碑文中寫道:“聯(lián)合大學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guī)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痹诒本┐髮W舉行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上,北大校長林建華說:“聯(lián)大云集了四方的名師,他們有著不同的風格、氣象,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流派,這也是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傳承與體現(xiàn)!
94、燕園
北京大學目前所在的校園,原為明代米萬鐘的“勺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鎮(zhèn)東北部,與圓明園、頤和園毗鄰,曾為燕京大學校園,故得名燕園。1952年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從紅樓搬遷于此,燕園成為北京大學的代名詞,一首《燕園情》也被一代代北大學子聲聲傳唱。“燕園其實不大,未名不過一勺水。水邊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島,繞島僅可百余步;另有樓臺百十座。但這小小校園卻讓所有在這里住過的人終生夢繞魂牽!北贝笾形南到淌谥x冕在《永遠的校園》這樣描述她。燕園從來不只是一個校園,她是人們心中的圖騰。
95、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
1981年,中國男排首次沖出亞洲,中國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冠軍的領獎臺,北大在職研究生師生率先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喊出了百年中國的主旋律,也發(fā)出了改革時代的最強音,激勵了無數(shù)中華兒女投身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為祖國和民族的發(fā)展進步奉獻自己的青春與學識。35年后的2016年9月5日,剛剛在里約奧運會斬獲金牌的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到訪北京大學,“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再度響徹燕園。
96、守正創(chuàng)新 引領未來
新時代賦予了新使命,新環(huán)境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雙一流”建設的今天,北京大學提出“守正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的使命:所謂“守正”,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和堅守大學的傳統(tǒng)尤其是北京大學創(chuàng)辦百余年來的光榮傳統(tǒng),正道而行、弘揚正氣,重塑大學的公信與尊嚴;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要始終保持“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全面深化大學綜合改革,始終挺立時代潮頭。所謂“引領未來”,就是要主動融入國家發(fā)展的全局,突出自身的主動性與首創(chuàng)性,積極推動改造現(xiàn)實和開創(chuàng)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