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輕工大學邀請到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沃頓商學院訪問學者潘紅波應邀來校交流,在文管樓402教室為武漢輕工大學在職研究生經管院師生作了題為“如何進行‘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的學術講座,此次學術講座由武漢輕工大學在職研究生經濟與管理學院魏世勇老師主持,參加講座的還有高燕等老師以及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碩研究生。
武漢輕工大學在職研究生本次講座大致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講述實證研究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主要是數學模型方面出現的問題及常用的處理方式;
第二部分通過一些事例,具體的探討了“準自然實驗”實證研究的應用。
潘紅波教授首先介紹了在數學模型中出現的內生性問題,總結出三個原因:遺漏變量、測量偏誤、反向因果。并以教育的回報問題、公司投資機會使用托突Q度量以及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為例,分別對上述原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講解。其次,針對上訴原因提出了改進的處理方法,總體來說有以下幾類:固定效應、工具變量、準自然實驗(DID)和斷點回歸設計(RD)。其中,工具變量是我們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但一個好的工具變量往往難以獲得,因而“準自然實驗室”成為當今比較流行的一種實證研究方法。
接著,潘紅波教授以 “魔鬼經濟學”為例,即美國七八十年代各大城市犯罪率劇增,卻在墮胎法實施后開始下降這一現象,運用各種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自然實驗不適合社會科學研究,而針對這一問題使用橫截面差異和時間序列差異的統計方法來解釋,也幾乎達不到目的。所以,我們更該重視 “準自然實驗”的使用。最后,潘教授為師生推薦了4篇中、英文文章,鼓勵師生們細細品味,從中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準自然實驗”的意義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這次學術講座為我院師生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尤其是在關于“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方面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與解讀,使師生們深刻認識到:熟練運用“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方法對于研究社會科學的重要意義。講座最后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