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筑大學、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是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它的身上融入了功能、審美、觀念崇拜等許多文化特質(zhì),同時它還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的特征,這種特有的性格在哲學上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宇宙觀與建筑觀的相互關(guān)系!豆茏印ぶ婧稀罚骸疤斓兀f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萬物,故曰萬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納天地以為一裹!薄爸妗蓖ā熬谩,在古代是一個時間概念,莊子曰:“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漢代張衡也說:“宙之端無窮!彼麄兌急磉_了一個無限延續(xù)的時間觀!昂稀痹诠糯鋵嵑锌臻g的意思,故有“四方上下曰六合”的說法。管子認為,“宙合”乃“謂之宙合宇也,灼然宙輪轉(zhuǎn)于宇,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他表達了一種時空輪轉(zhuǎn)的宇宙觀。莊子釋“宇”云:“有實而無乎初者,宇也”而且他認為“宇”是“無極復無極”的!妒印吩唬骸八姆缴舷略挥,往古來今曰宙!薄痘茨哮櫫摇芬噍d:“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薄墩f文解字》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宇,屋邊也。宙,棟梁也!庇纱宋覀儾浑y看出,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屋頂與棟梁圍合而成的一個浩大空間就是一個宇宙,而宇宙與建筑的關(guān)系在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那里得到了更為確切明了的解釋,他認為: “宙即是由宇中出入”。人們世世代代在這個大屋頂?shù)姆孔酉卤幼o生活。這個被稱為“宇宙”的人為營造空間既見證了人的世俗生活,也承載了人的精神家園。或許古人正是從這種“大”而且“久”的宇宙時空觀念出發(fā),渴望在世俗生活的建筑中開拓建立一方“慎終追遠”的精神領(lǐng)地。因此,當時只要經(jīng)濟能夠承受,技術(shù)條件足夠成熟,統(tǒng)治者都會竭盡全力將自己的居住空間營建得更加高廣。
先秦時期,隨著建筑技術(shù)的不斷提高,各國都在宮室營建的規(guī)模和單體建筑的體量上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由于中國建筑自身“土木”材料的特性,因此對于建筑的保護、免受雨水的侵蝕問題始終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中國早期建筑的屋頂是“兩注”式,就是指雙坡“人”字形屋頂,“注”是流水的意思,而“四阿”的四面坡的屋頂,指的屋頂四條垂脊,可見此時增加的兩阿是為了保護建筑左右兩側(cè)的墻,這些屋頂?shù)脑O(shè)計都是為了起到排泄雨水的目的。然而原始建筑以泥草為主要材料的屋頂覆蓋物顯然已不能滿足長期保護大型建筑的需求,瓦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一難題,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形制相當完備的瓦的類型。瓦的使用是中國古代屋頂乃至整個建筑技術(shù)的一大進步,它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長期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不過西周時期瓦還是一種奢侈品,使用并不廣泛。直到春秋時期才逐漸普遍,為了鋪瓦的穩(wěn)定,建筑屋頂?shù)钠露纫灿稍瓉淼?︰3降低為1︰4,屋面比以前顯得更為和緩,而且還出現(xiàn)了檐頭瓦,俗稱為瓦當。屋頂?shù)牟世L內(nèi)飾在春秋戰(zhàn)國也有了嚴格按照等級制的運用!墩撜Z》記載:“三節(jié)藻悅”!洞呵飿b梁傳注疏》記載“禮楹,天子丹,諸侯黝堊,大夫蒼,士黃”等所說就是在節(jié)(坐斗)、木兌(瓜柱)、楹(柱)上施以彩繪的情況。
先秦時期是建筑屋頂技術(sh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盡管實物考證尚不能驗證當時屋頂是否具有如《詩經(jīng)·小雅·斯干》所載“如跂斯翼”、“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俏麗形態(tài),但無論是木構(gòu)屋架的營造技術(shù),還是瓦頂?shù)漠a(chǎn)生和彩繪的運用,都為秦漢以后的建筑朝這一方向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在職研究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