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中華法文明.澳門法文化研究”專題研討會,來自全國十幾所高校、科研機構及法律實務部門的有關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國人民大學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MPA)、會計碩士(MPAcc)、EMBA、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農業(yè)推廣碩士、工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tǒng)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資產評估碩士、藝術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圖書情報碩士等專業(yè)碩士授權點。
上午的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馬小紅教授主持,馬小紅教授介紹了本次會議的議題內容。第一,介紹《法律文化研究》第七輯、第八輯的內容與編輯過程,總結經驗。第二,確定近期《法律文化研究》的選題,探討今后《法律文化研究》的最佳發(fā)展途徑。
馬小紅教授向與會者匯報了《法律文化研究》近兩期的出版情況,對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北京市法學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法律文化研究》復刊改版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并介紹了《法律文化研究》的主旨,即以專題的形式梳理法律文化研究的成果,尊重、傳承前人的學術貢獻,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推進學術發(fā)展!斗晌幕芯俊访恳惠嬘芍骶幾詧髮n},匯集所報專題或百年、或五十年、或三十年最為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突出“問題”意識。主編在三萬字左右的“主編導讀”中要寫三部分規(guī)定的內容,第一,該專題研究的緣起和發(fā)展。第二,實事求是地對入選于論文集中的每一篇論文進行學術評價和定位。第三,通過對該專題學術史的梳理,闡釋該專題研究的學術影響和發(fā)展趨勢。主編應該通過“導讀”與“索引”既全面又有重點地展現該專題研究在各個時期的研究特點和學術最高水平!斗晌幕芯俊访磕昊蛞患騼杉、三集,成熟幾集就出版幾集,期望通過各位的努力,能做成具有時代特征的學術史專題論集以區(qū)別其他論集。
《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輯)“澳門法律文化專題”主編邱少暉就澳門法律文化專題的研究過程進行了報告,他著重闡述了第八輯“澳門法律文化專題”的結構框架,本專題最終選取了23篇文章,根據研究對象分為五個篇章:歷史研究篇、法律制度篇、法律實踐篇、法律文化篇、文獻資料篇。既包括宏觀的綜合研究,也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制度、司法、文本、實踐,全面的反映了當前澳門法律文化研究的最前沿。
下午的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律文化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姜棟主持。姜棟副教授認為從當代的法律問題出發(fā)去進行學術研究不僅僅要注重選題的學術意義,也有注意選題的實踐需求。他認為當代中國法律發(fā)展中存在的帶有典型中國意義的問題,需要從法史中、從文化中去尋求答案。
李力教授建議在確定選題和入選文章之后,由編輯部召集原稿作者、相關方面的專家等召開研討會,對輯刊的編寫提出意見、建議。袁兆春教授介紹了曲阜地區(qū)孔府檔案的研究情況,指出未來輯刊的選題可以圍繞儒家文化與孔府檔案的研究展開。王捷博士指出早期出土文獻研究中面臨的一個困境是法史學界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不多,常從史學等其他學科尋找成果,因此法史研究不能局限在法史學科中,應當多與歷史學界溝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芮素平編輯認為可以根據不同的選題把握篇幅,并且要與原始文章保持一致性。此外提出未來可以考慮每輯擴大選題的范圍。
會議最后進入選題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李偉、黃東海副教授分別匯報了自己的選題“中國歷史上的家與戶”、“社會組織法”專題。李偉就“家長權”、“家”的財產制、“家“中的親屬關系、“戶”本身在傳統(tǒng)法律和現代法律中的定位這四個問題,摘選了18篇文章。黃東海則介紹了“社會組織法專題”的選題意義和內容結構。
夏新華教授提出了“非洲法律文化”專題;方瀟教授提出“天道與法律關系”專題;張鋒博士提出“先秦諸侯國關系法”專題。李雪梅教授提出了“碑刻法律文化”專題等等。
對于以上提出的選題,學者們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建議。例如袁兆春教授認為“家”“戶”關系,不要僅局限于某個時期,而是要縱向觀察歷史上以及當今的“家”“戶”之辨,注重連續(xù)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