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華東政法大學承辦第七屆中國法社會學年會(2022)暨全國法學與社會學跨學科前沿論壇。論壇由華東政法大學、商務印書館、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中國社會學會法律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上海市社會學學會、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聯(lián)合舉辦,是華東政法大學建校7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論壇共收到投稿論文140余篇,最終選定18篇進行主題研討。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澳門大學等30多所科研院校的百余名學者線上線下參加論壇,通過B站在線收看的觀眾達到4500余名。圍繞法的社會理論視野、當代社會的法律與法學、多元社會的共治與法治、復雜社會的司法與糾紛解決等議題,展開熱烈深入的討論。法學與社會學跨學科交流碰撞是本次會議的一大特色,主辦方特別安排法學學者與談社會學論文,社會學學者與談法學論文。
“華東政法大學自去年起就啟動了代表本校最高學術規(guī)格的全國法學跨學科系列論壇,打破法學和社會學學科的邊界,開展跨學科交流對話,將有助于探索促進法學和社會學跨學科知識體系融合的有效路徑。”副校長韓強教授在開幕式介紹舉辦論壇的背景及其重要意義。
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季衛(wèi)東在致辭中表示,本屆年會四個單元的主題緊密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兼顧理論與實踐,視角多元且深邃,內容豐富而翔實,充分體現(xiàn)了全國法學與社會學跨學科前沿論壇所應有的學術水準。圍繞四大主題的研討活動,不僅將提供一場跨學科的知識盛筵,而且將對我國社會治理和法治發(fā)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上海市社聯(lián)副主席、上海市社會學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認為論壇體現(xiàn)了中國法學和中國社會學各位同仁對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健全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責任擔當。她指出,我們身處這個偉大時代,在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未來發(fā)展中,法治中國建設尤為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道路必然是內嵌于中國社會,法律運行需要社會結構、制度、文化乃至心態(tài)等方面的支持,這當是討論法律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立足點。
“目前,華東政法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分布在法理學和社會學兩個學科,經過持續(xù)建設,他們在此領域都取得較大成績。在更高的起飛平臺和嶄新的發(fā)展起點上,面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描繪的生動法治愿景,華政這座‘法學教育的東方明珠’,正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進取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和法學教育新征程!比A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葉青教授在致辭中特別強調學校歷來重視法學與社會學的融合發(fā)展。
《法學研究》副主編謝海定教授在總結發(fā)言中,對法學的學科化和跨學科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他認為,從實踐角度看,法律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人類其他生活領域密切聯(lián)系;從在職研究生學科角度上,迄今為止學科制度體系總體上是開放的,社會學歸入法學大門類中。因此,法學和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有很好的傳統(tǒng),也有光明的前景。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院長黃曉春教授認為,本次論壇的四個單元分別從現(xiàn)代社會構建之時的符號和意義、法律價值的一般性觀念基礎、多元化社會的法治和共治平衡、復雜社會中的司法實踐等角度思考“復雜社會的法”。他同時指出,現(xiàn)代多元秩序的共存和相互配合、新型社會治理結構的法治等問題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需要各位同仁集思廣益。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教授在閉幕致辭中稱贊本次論壇是法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流的盛會。他認為,本次論壇橫跨法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文化學、公共管理和哲學等學科,充分體現(xiàn)了新文科學術研究的理念和精神。參會嘉賓多數(shù)是中青年學者,在發(fā)言討論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力,反映了法社會學和社會理論法學欣欣向榮的研究前景。
轉自:華東政法大學新聞網